首页·丧葬习俗

墓葬石象生的来历和发展过程都有什么重要标志?

2019-09-06        已有人已阅读

古代帝王、贵族和官僚陵墓前,往往树立一排排整齐、对仗有序的石刻人物、走兽及传说中的怪兽,这些石雕因其都是有生命之物的形象,故被称为“石象生”。在墓前竖立石象生”,至迟在秦代已经有了。据《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郦山墓前刻有石兽两只,墓前立石象生的用意主要是为丁避邪,此外也有祈福和增加陵墓庄严气势的作用。汉以后,墓前石象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直到明清,石象生一直是我国古代陵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都成了难得的历史艺术瑰宝。石象生的功能是什么?综观我国陵墓的石象生,其初始意义是做陵墓的标记和驱邪,进而扩展到表示墓主人身份等级、墓前仪卫和表彰墓主人功勋的作用,也起到烘托陵墓庄严、肃穆的气氛。
 

两汉是我国陵墓石象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作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可见它们除作标志以外,也起到仪仗侍卫的作用。汉代帝王、达官、贵族墓前多立有石象生。今存西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墓石象生就有四十四件,系用巨石雕琢而成,造型浑厚生动,它们的形象是跃马、卧马、卧虎、猪、卧象、鱼、石人、人与熊斗,198羊、马踏匈奴等。跃马腾空跃起似奔赴疆场之势;虎是威镇的象征,表现霍去病抗击匈奴的神威;马踏匈奴寓意深刻,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雄壮挺立,威风凛凛,把一个左手持弓、右手持剑的匈奴贵族踏翻在地。这组石象生既表现了霍去病的身份等级、生前仪卫,更突出表彩了他抗击匈奴战斗中的威武和所建立的赫赫战功。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墓前也有高大的雕刻石马、石象;东汉灵帝时太尉桥玄的墓前也有石柱、石羊、石虎、石驼、石马;长水校尉蔡瑁的墓前也有高大的石天鹿;桂阳太守赵越的墓前有石碑、石牛、石羊、石虎;安邑县长尹俭墓前有石碑、石柱、石狮、石羊。可见,东汉时已有意识地在陵墓前置石象生,用以表示瑞祥、避邪、仪卫等丧葬含义。这些石象生一般设置在墓前神道两侧。
 

至六朝,帝王墓前都有体制巨大、气韵生动的石雕石象生,陵墓石象生已形成一定的定制。考古发现南京及其附近的六朝陵墓计有33处石象生,其中帝王陵12处,王侯墓21处。帝王陵石象生以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保存最多,计有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石础(方形)一对,共八件。但大多数陵墓以三对为最多,即石兽一对,石柱对,石碑一对。帝陵石兽都为麒麟或天禄,起驱邪和显示帝王权威、尊严作用,王公墓前石兽一般为狮子;石柱一般为华表,起标识、仪仗作用;石碑起标识和记载墓主人功绩作用。帝陵和王侯墓石刻的差异在于石兽的不同,帝陵前使用天禄或麒麟,天禄和麒麟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一般独角称麒麟”,双角称“天禄”,所以,只有皇帝陵前才使用,以示皇帝上受天意,君权神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
 

公墓前使用狮子,狮子是人世间的猛兽,习称为百兽之王,王侯墓前列置石狮,以体现他们生前的显赫地位,由此可见两者石兽的不同,是区别等级尊卑的标志,完全是封建礼制的反映。这一时期的石象生在咸阳、洛阳、南阳和四川雅安等地也有发现。
 

唐朝陵墓前置石象生的风气盛行。高祖献陵前有石虎、石犀和华表,起到驱邪、仪卫的作用。唐太宗昭陵前有驰名中外的“图陵六骏”石象生,六骏即唐太宗生前打江山骑过的六匹马,它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驹、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意在歌颂唐太宗生前开国的武功。在唐陵石象生发展过程中,偃师县唐高宗太子李弘的恭陵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唐代陵墓石象生的定制化的先河。李弘早于高宗而死,但极受高宗的优宠,死后被追认为“孝敬皇帝”。所以,他的墓按皇帝规格建造,陵前神道两侧列华表一对,飞马一对,石人三对,立狮一对和墓碑一通。高宗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基本上仿恭陵设置石象生。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陵园规模宏大,陵园内城四门之外,设置了124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这些石刻以朱雀门(南门)外数量最多,达113件,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纵贯南北长约700米的司马道两侧。从南到北,依次计有华表(石望柱)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及控马者各五对,石人像十对,石碑二通,蕃臣石像61尊,石狮一对等。这些数量众多、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组成一组中国帝王陵园最庞大的石雕(石象生)群,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这组庞大的石象生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除了显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帝国的强盛和天下归心的思想,主要是200标志(华表)守卫祛邪(石狮、石人)、仪仗(武将、仗马和控马者)及升仙思想(翼马)和中外文化交流(鸵鸟和蕃臣像)。乾陵石象生气势雄伟、堂皇有序且寓意深远,成为唐及以后帝王陵园石象生陈设布局的楷模。
 

从恭陵和乾陵开始,唐代陵墓前石象生趋于制度化,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唐代陵墓前一般为:自南向北,陈列华表一对,飞马一对,驼鸟一对,石马五对,握剑石人10对,石碑一对,少数民族首领像,陵前立狮一对。这个体制基本成为唐朝陵前石象生的定格,唐中宗以后历朝基本上按此布置。唐代帝陵和人臣墓在石象生的使用上有严格区别,人臣墓只许以石羊、石虎为主,帝陵则不用石虎、石羊。在人臣中,等级界限也很严,比如皇族身份的懿德太子和永秦公位最高,墓前都有华表、石人、石狮各一对;而皇族中稍低一点的长乐公主墓,则改为华表、石虎、石羊和石人各一对,再低的新城公主墓,又比长乐公主墓少一对石虎。非皇族的大臣比公主规格又低,开国功臣李靖、李勣墓前都没有华表,仅有石人、石虎、石羊等。唐代对官吏墓前用石兽作出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准用石兽六事,五品以上准用石兽四事。
 

北宋帝陵石象生也有定制:一般为华表一对,石马并牵马者一对,石虎二对,宫人一对,但实际上常常超出这种定制。今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前尚有石狮、石虎、石马、石羊、石麒麟以及武士、华表等矗立两侧。太宗赵匡义永熙陵前现在还完好地保存58件石象生,有飞禽、走兽、人物;宋真宗赵恒永定陵前尚保存石马、石羊、石狮、石虎等;宋神宗赵顼永裕陵前尚存有石象生17件。宋代贵族官僚墓前01石象生也有规定:五品以上为石羊二、石虎二、华表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
 

明代帝陵在石象生的题材和数量都和唐、朱两代不同,总的类别是瑞兽12对,包括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翼马各两对,其形象是一对站立,一对跪卧;文武侍臣各两对,共8人。朱元璋孝陵神道两侧列置华表一对,瑞兽12对,文臣武将各2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狰豸、骆驼、麒麟和马,每类二对,一蹲一立。其中骆驼是孝陵首创。明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轴线的石象生,在各方面与孝陵致,即由外陵门起,首先是华表一对,以下顺序是立狮、跪狮、立豸、跪豸,再接下来是驼、象、麟、马,接着武臣、文臣,但在体积上略逊于孝陵石象生。
 

明代对官僚贵族墓前石象生也有规定,据〈明会典〉记载:公侯和一品、二品官,准用华表、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石人一对,四品官准用华表、石马、石羊各一对,五品官准用华表、石马、石羊各一列,六品以下不准设石刻。清代基本上继承明代陵墓石象生的规制。

上一篇:大朗陵园汉代帝王墓的特殊葬制:黄肠题凑厚葬之风

下一篇:燃灯寺公墓对有形无实之器历代陪葬品暨冥器的历史考究

扫描关注安息网微信

  • 获取更新动态
  • 最新优惠信息
咨询热线

7x24小时热线

电话咨询:183 283 29737

客服微信: kand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