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墓祭祖祝文|扫墓祝文|唐朝末年清明节就官方放假了
2019-09-09 已有人已阅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咏清明节的传世佳作,语言隽秀,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们在清明节时追忆故人,祭祀祖先,不忘根本的情景,令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是我国老幼尽知,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清明节扫墓是其重要的节日文化内容之祭祖扫墓的风俗,源远流长,最早大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时期。后来为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发展,直至今天。某你扫墓之风俗成为一个节日的主要内容,最早的是寒食节。
唐代以前祭祖扫墓均在寒食节期间进行,736年唐玄宗下诏允许官员们寒食节扫墓,以后的几代皇帝也接连颁诏,允许官员们请假上坟大约是在唐朝末年,寒食节逐渐并入清明节并且成为清明节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代清明祭祖,大体可分作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家或祠堂祭祖
我国汉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仪式,称合祭又称袷祭,指在太庙中祭祀远近祖先《公羊传》中,关于祭祖的记载情况很多大事者何?大袷也。大袷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开合于大祖。五年而再殷祭。
古代汉族人民在清明祭祖时的主要方式是焚香叩头,供奉祭品。在祭祖时,要由主祭人当众朗诵格式、内容比较固定的祭文下面是我国汉族古代清明祭祖祝文:
维公元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孝裔孙某某敢昭告于列祖列宗之尊灵曰:韶光流易,已届分烟。桐花初放,柳絮将绵。追念先徳、倍觉怆然。礼重报本,祭礼宜虔。谨具牲礼,荐诸豆笾。恭伸祭告,佐以短篇。尚飨。
今天白话意思:今天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孝裔孙某某恭谨地昭告于列祖列宗的神灵:春季时光流逝变易,已经到了分赐新火的清明时节,桐树的白花初次开放,柳树花絮即将飞绵。追念祖先德泽,倍感凄然悲伤。传统的礼仪重视根本,要报答祖宗,祭祀应该虔诚。郑重地具备三牲甜酒,把它们供献到祭器中间。恭敬地展开祭祀活动,佐以短篇禀告。最后希望享用祭品。
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许多也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湖南瑶族的“还盘王愿”,就是祭祀盘王祖先祭祀时必须先购一童女,事先精心照料,祭祀时取其鼻血献给盘王。
湘西侗族祭祖时,则由两人扮演传说中的侗族始祖—姜郎、姜妹,戴赤红突眼面具,手拿根一米长棍子,众人也持棍子,将一头披红挂绿的母猪围住,齐戳母猪。同时锤锣鼓击木鱼,唱求子歌。
实际上,各个民族的祭祖活动,都包括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昌盛,子孙万代后继有人的意义。这正反映出祭祀活动的古老历史。祭祖的另一种形式是上坟、扫墓。又称墓祭《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鬟梟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填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可见墓祭的具体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为死者烧香、上供,其中必烧“烧纸”即特制的专用作祭祀焚烧的特殊纸张,又称“光明”、“往生钱。”按封建迷信的说法,是当时的人们送给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间使用的。
除烧纸之外还流行着一种压钱的风俗
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坟顶、故称其为压钱
墓祭的第二种方式是为坟墓培土、除草或者修坟立碑。
古代人们认为,坟地是死者的世界,即“冥世”,他们在那里继续生活,从事生产劳劝、衣食住与生前人世生活没有什么差别。而坟墓就是死者所住的“房屋”,坟堆则是房顶。风吹日晒雨淋,野兽、牧畜践踏,坟堆往往受损。所以要除草、填土,防止雨水浸入,更不能让其塌陷。《清通礼》中写道:
翻郊在某君大该小碗展送一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莱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可见除去扫墓本身之外,“扫墓”还包括拜祭供中国封建社会里,清明扫墓也有专门的“祝文”如下:
踏青人去,进麦饭于春郊;拨火晴来,化纸钱于绣陌。今于公元四月某日某某谨致祭于显某某考某某府君妣某太夫人之墓曰:“维吾先德,高大并天,报本难忘,旧章宜守。瞻封茔而祭扫,觅孺慕之弥深。谨具牲礼粢zī盛,与夫烦繁瘟藻,荐修祭典,以慰先灵。尚飨。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踏青的人走了,在春天的郊野进餐,吃的农家麦屑饭;清明拨火晴天到来在锦绣般的田间路上烧化纸钱。(今天,公元四月某日,清明节,某某恭谨祭告于显某某考某某府君妣某太夫人的墓前:想到我们祖先的德泽,高大参天。报答本根的礼仪不能忘记,旧的章程应该遵守,瞻仰高大的坟茔进行祭祀打扫,觉得像小孩爱慕的感情更加深厚。恭敬具备三牲甜酒和碗盛的黍稷,以及巅、藻等野菜,供献上来开展祭祀活动,安慰祖先神灵。最后希望享用祭品。在扫墓之时,还要分出部份食品、酒和纸钱,送给“左邻右墓”,给那些无人照管的残墓孤魂以定的“安慰”。
此种风俗在中国的汉族、苗族、瑶族中都始终存在,有些地区甚至直到今天仍有残存。《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浙江》篇记载了金华县古代过清明节的特殊风俗:
企华县每逢清明前一日或后一日,举行城隍散粮。届期,三、四人扛着城隍神像,在街上乱跑,后随十数人,手执钢叉或刀剑,面目黧黑,装作种种奇怪之样,名日小鬼………然后抬至北邙荒冢之处,焚化无数纸钱,银锭,意谓城隍即此散给孤魂野鬼也。焚化完毕,然后将城隍扛回庙中也不言而喻,古代金华人们的做法显然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死去的孤魂当然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并且也不能知道人间还有人惦念着他们。可是,这种做法对那些依然健在,而又没儿没女,无依无靠的孤男寡女,却增加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古老的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一切封建文化都难免包含某些糟粕。宗法制极严而又流毒甚广,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祭祖扫墓则是封建传统礼教的核心信仰之一。《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可是,清除了清明节祭祖扫墓的封建文化外壳,我们便会发现,清明祭祖扫墓,不但是对祖先的杯念,而且它强调家庭、家族内的血缘关系,巩固和增强团结,促进家族的发展和兴旺。
而我们的社会,不就是由一个个的家庭个个的家族构成的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家庭和家族的安定与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不仅如此,古代人们硬是把清明节,与那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联系到块儿,就使清明扫墓的意义更加深刻,它不仅是祭奠祖先和故人,更重要的是纪念那些令人怀念的历史人物,追忆他们的精神。至于说纪念哪些人,老百姓的心里面,自然是有一杆可称千钧可量千古的秤!
清明节的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促人上进的待殊作用,在新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寄托哀思,学习革命先烈的为人民而献身的精神。
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永远记住那些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献身的英雄,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样的民族和国家,也水远不会繁荣昌盛,列入世界强国之林!
1976年清明节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人民纪念碑下,制花书联,凝诗铭文,真诚、深切地悼念受到世界人民爱戴和尊敬的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对周恩来总理和千干万万为人民、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烈士们的崇敬和爱戴,使百万群众,不怕“四人帮”的大棒、高压水龙的镇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也为清明节自己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使清明节祭先人扫墓活动的积极思想内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清明节能够千古流传至今的思想根源当然,正因为清明节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文化之一,祭祖扫墓在形式上还有许多封建迷信的残余,这是需要我们应该注意识别和摒弃的。可是,纪念祖先的养育之恩,怀念亡故的亲朋好友,则可以让人不忘旧事,珍惜生命,努力于人生。更何况,纪念那些革命先烈和一切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五梨花柳绿正清明。
扫描关注安息网微信
- 获取更新动态
- 最新优惠信息